其他
地图研究第2辑 | 郭仁忠,等:论地图的发展及其概念演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测绘学术资讯 Author 地图研究
郭仁忠 陈业滨 马丁 赵志刚 应申 朱维 韩德志
1 引言
2 地图的演化历史
从有据可考的古巴比伦地图出现至今,地图的演化、发展经历了6000 多年的历史。结合中西方的地图发展进程来看,其过程大体可以划分为原始地图、古代地图、近代地图、现代地图四个阶段。2.1 原始地图阶段(公元前2世纪之前)公元前2 世纪以前,由于认知水平以及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仅能凭借对事物的客观印象与主观臆想,糅合形成对地理空间的粗略认知,并在泥板、苇草、木板、兽皮、甲骨等物理载体上进行刻画,形成对于现实地理世界与主观认识世界的概略表达。典型如4500 年前,古代苏美尔人以泥板为载体,采用简明的几何符号表达巴比伦地区的城镇分布。《古巴比伦地图》的制图者将古老的巴比伦城绘制在中央区域,海洋以环状分布在陆地周围,最外层的三角形以放射状表示其他地区。3300年前,古埃及人为了表示周边金矿的分布,在苇草上绘制了《金矿图》。《金矿图》通过简略的符号概略性地标识了房屋、水井、矿场通道、洗矿池等的空间分布。在我国甘肃放马滩一带出土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地图—《放马滩地图》(约公元前239 年),这幅地图在木板上简略刻画了邽县部分区域的水系、沟溪、关隘以及地名注释等。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地图受限于载体介质,仅能概略性地描绘小范围地理区域。同时在地图符号表达上较为简略,一定程度上掺杂了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主观想象。
2.2 古代地图阶段(公元前2世纪—15世纪之前)公元前2世纪以后,地图学理论开始逐渐萌芽,制图六体、计里画方、经纬线、经纬度、地图投影等理论及方法被相继提出,推动了地图理论的发展及地图精度的提升。公元前2 世纪,埃拉托色尼编制了当时地中海区域人们所认识到的《世界地图》,并第一次在地图上绘制了经纬线;而后希帕求斯尝试将圆周划分为360 度,并以此测量地球上各点的经纬度。公元1世纪,托勒密在《地理学导论》中提出了圆锥投影和球面投影两种方法,并完成了《托勒密世界地图》。尽管《托勒密世界地图》存在错漏,只描绘了欧亚非三大洲,但对科学意义上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到了中世纪(约400—1453年),受宗教与神话主义的影响,西方地图学发展经历了“黑暗时代”,这时的地图思想几乎被宗教的寰宇观所取代,形成与现实世界差距较大的《寰宇图》(又称“T-O 图”)。《寰宇图》认为,世界是个大圆盘,耶路撒冷位于世界中心,圆的南部一横分别是尼罗河与顿河,中间一竖为地中海,以此构成的“T”字水体,分隔了亚洲、欧洲、非洲三个大陆。与西方地图学的发展相呼应,这一阶段中国的地图学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公元3 世纪左右,我国晋代地图学家裴秀提出了由“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构成的制图六体原则。依据制图六体原则,形成了“计里画方”的地图绘制方法:先在图上布满大小一致的方格,方格边长表示实地里数,然后按照方格绘制地图内容,以保证地理对象表达的准确性。计里画方本质上遵循了比例尺绘图的思想,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我国清代初期的地图制图。唐代贾耽绘制的《海内华夷图》(801 年)、北宋沈括的《 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1076 年)、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1320 年)等都采用了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基于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精确程度得以大大提高。
2.3 近代地图阶段(15 世纪— 21 世纪之前)
世界地理大发现与西方殖民主义热潮的兴起,促使人类探索世界的需求急剧增长。随着三角测量等更高精度测量方法的普及,为了满足国家管理或者对外殖民或者战争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统一规格且信息承载量巨大的实测地形图、航海图、专题地图和地图集不断出现。如我国的《皇舆全览图》、法国绘制的1∶5 万地形图、德国伯尔和斯的《自然地图集》等。这使得地图的客观性与精确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20 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地图学的快速发展,地图信息传输模式、地图符号论、地图感受论等地图核心理论相继产生,推动了地图学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地图投影、制图综合、符号系统成为地图学的三大基础理论,三者结合可以表达地理世界的对象、位置、结构和空间关系。其中,地图投影解决了地球球面到地图平面之间的矛盾,保证了客观地理实体在地图上表达的可量算性和精确性。制图综合解决了地理空间对象无限性与地图载体空间有限性的矛盾,保证了地图的分辨率与易读性。符号系统解决了地理空间复杂性与地图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具有抽象和简化复杂地理世界的效用。
在地图精度提升、地图理论丰富的同时,在信息表达需求的牵引下,地图的可视化类型得到了进一步拓展。Cartogram地图、Flow地图、示意性地铁图等区别于传统地图的地图类型逐渐涌现。1851 年,为了突出对地理对象的属性信息表达,法国工程师查尔斯·约瑟夫·米纳德(Charles Joseph Minard)提出了Cartogram 地图,这种地图类型基于面积变形和距离变形的方式,用人口、经济、选票数量等属性值作为要素单元的面积大小代替原本不规则的行政区划轮廓,同时保留各个单元之间的邻接关系,以此突出反映地区人口、经济、选票等的空间分布特点。1869 年,米纳德以Flow 地图的形式绘制了经典的《拿破仑行军图》,该图以路径的宽窄表示军队数量,经纬度和地名表示军队行进路过的地点,颜色表示军队的行进方向,同时结合时间、温度等变量,刻画了拿破仑军队从“东征到败退”的时空过程。1933 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哈里·贝克(Harry Beck)设计了示意性地铁图。该图依据方位约束、长度约束、角度约束等规则条件,对地铁线路网络进行了抽象化表达,这种地图表现形式对站点间的真实地理位置进行抽象处理,突出了站点间的相对关系。在科学技术与新需求的双重驱动下,近代地图时期的地图表达精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地图的可视化类型愈加多样,同时地图的相关理论知识得到不断丰富,构建起了经典的地图学理论框架体系。2.4 现代地图阶段(21 世纪之后)进入21 世纪以后,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快速发展,以4G/5G 网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改变了地图发展的技术背景和条件。地图的载体介质从“物理介质”过渡到“电子介质”,地图的信息表达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越。制图者可以实现地图基底的任意延展、扭曲、折叠,地图从平面静态发展到了三维化、动态化、虚拟化,出现三维地图、动态地图、游戏地图、隐喻地图、VR/AR/MR地图等众多丰富的地图形式。地图的制图角色从专业制图者拓展到了非专业制图者,大量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参与了地图数据收集、地图设计、地图制作、地图使用的各个环节。地图的服务对象从“人”拓展到“机器”,高精度地图的出现使得机器人自动巡检、智能驾驶等成为可能。地图表达的对象空间从地理空间、人文空间耦合形成的二元空间拓展到了包括信息空间在内的三元空间。地图表达的空间范畴从地球表面对象和现象延伸到了地球内部圈层、海洋深层、太空星体(即深地、深海、深空、深蓝),以及网络空间等,并由此产生了月球和火星地图、赛博地图、隐喻地图、游戏地图等众多新型地图。
3 地图的概念演化
4 结论
初审:张艳玲复审:宋启凡
终审:金 君
终审:金 君
往期推荐
资讯
○ 投票 | “城建智慧”杯《测绘通报》2022年度优秀论文等您来投票!